『能不能再搶救一下?』面試被拒絕後可以做什麼?

面試後被拒絕,不要過度糾結。過幾年回頭看,很多拒絕都是讓你走到最適合的公司-職位的必須之路。

『面試之後被拒絕,是再正常不過的事』

每位邁向求職之路的人,最好都要有這個心理建設。面試被拒絕後,不要過度糾結,不要氣餒,找出原因,維持友好互動和持續求職的動力。被拒絕,真的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。


大部分的求職者在拿到心儀的 offer 之前,都會經過好幾次 final round 面試。求職的整個過程,就是在好幾條支線中,最終簽下一個 offer。大部分的線都會斷在某一步,我們能做的只是盡量增加每個階段的 conversion(『晉級』)的機會,但是終究有很多控制權不在現在的我們手上。

找出原因,優化其他線的進程

如果面試被拒絕後,有辦法得到真實的反饋,找出以後改進的方法,這個資訊是非常有用的。其他條線(其他公司、類似職位)進到同樣一輪面試,很有可能會經歷差不多的問題。

不要在一個地方跌倒兩次。如果可以針對問題修補,就可以增加最後拿到 offer 的機率。反過來說,如果兩個不同面試,敗在同一個地方(XX 技術不夠好,英文表達太差,履歷中有雷點),等於白白浪費時間。有時候,這個問題是你沒辦法短期彌補的(學歷不足,經驗不夠),那麼也可以利用這個反饋調整後續的求職策略

常常發生的是,本來已經被『拒絕』,但是用人單位不知怎麼的(可能是他們原本的人選拋棄了他們),這個機會可能會重新回來。這種時候,上次被刷的點幾乎是必考題,也很可能是個石蕊測試(litmus test,用來比喻決定 yes or no 的測試)般的存在。

(上網搜尋類似問題,會看到很多『搶救一下』,『還是有機會拿 offer』之類的說法。這固然是有可能,但是我們不建議抱持這種心態去回覆拒絕信,或是聯絡面試官。原因就抱持這種目的性,其實非常容易被對方察覺,反而令人覺得不舒服,並且顯得太過 desparate。)

保持友好互動

除了正式的溝通(例如 Thank you letter 中順便詢問被拒絕原因),也可以嘗試透過 LinkedIn 之類管道,私下詢問面試官被拒絕的原因,請教之後求職發展的建議。

可以把它當成 networking 的一部分。因為他們拒絕了你,可能出於人性本能的愧疚感,會對你知無不言,並且盡量在其他方面給予幫助(介紹其他 connection 之類)。

溝通過程一定要保持友好積極。可能公司過一陣子添加了 head count,或是其他小組也在招類似的人才,甚至相關人員到新的公司,也會有招聘的需求。你在過去面試的表現和之後的互動,就可以是一個得到新機會的基礎。

# 針對是否對面試結果有幫助,我們對於 Thank you letter 的意見是『中性,可能有用』。但是如果被拒絕又不知道原因,藉由 Thank you letter 問取訊息不失為一個方法

Move on 不要糾結不要氣餒

從面試官、用人單位角度而言,能進 final round 基本上都是完全『合格』的人選,最終要從2~4 左右找出最適合的人。所以對求職者來說,面試最後一輪,有很多運氣的成分。

想想一個簡單的數學題:假如一個面試拿到 offer 的機率是 1/4,那麼參加 5 個面後拿到一個以上 offer 的機率是多少?

這個問題的正確解法是 1- (全部槓龜的機率):(答案大約為 72%)

也就是説,即使看起來每次拿到 offer 的機會不大,只要前面的流程盡量掌握,最終也就是個累積的問題。越多的機會,全部槓龜的機率就越低。


收到拒絕信,感覺大受打擊,認為前面的努力都是枉然,甚至進入求職倦怠期也是非常自然的。但是如果過幾年回頭看,很多拒絕都是讓你走到最適合的公司-職位的必須之路。

在我們的顧問自己、周圍同事朋友,與輔導客戶的經驗中,也常常發現被拒絕很多次之後,好幾個 offer 會在差不多的時間到來。這就表示,中間通過的每個關卡其實都是進度,口條變好,技術面試技巧更好,更清楚自己做過什麼、要做什麼,到一個時間點就會水到渠成。

在過程中認識到自己的成長,就會知道一切都不是枉然。


關於作者

SeaTurtle Careers 顧問團隊。服務範圍包含履歷精修、鍛鍊面試技巧、模擬面試、外商文化、求職、轉換跑道等等職涯發展輔導。我們有豐富的求職輔導經驗,顧問皆具有有外商科技業頂尖公司工作、擔任面試官的經驗,熟悉外商文化並掌握最新商業英文用語。帶你打造圈內人的完美履歷並掌握面試趨勢。

(有面試、履歷、求職、職涯發展等問題,歡迎預約 15分鐘一對一免費諮詢

『能不能再搶救一下?』面試被拒絕後可以做什麼? 有 “ 3 則迴響 ”
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