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TAR method:『說故事』的簡單架構

STAR 分別代表的是情境(Situation)、任務(Task)、行動(Action)、結果(Result)。需要『說故事』時,可以參考這個簡單架構。

面試中,碰到行為問題(behavioral questions)時,常常需要『講故事』。STAR 就是用來講故事的簡單架構。STAR 分別代表的是情境(Situation)、任務(Task)、行動(Action)、結果(Result)。碰到行為問題中『Describe a time when you…』這類問題時,跟著 STAR 的架構,就可以有條理的敘事,並且解釋了前因後果。


STAR 方法看似簡單,實行上,有很多小細節需要注意,也有其明顯的缺點;若不注意,就是不熟練或準備不足時,一個 STAR 架構的故事可能變成『落落長』,繞來繞去,好像講不到重點。這個架構本身有一致命缺點,就是重點(result & impact)藏在最後,一不小心就會讓面試官失去耐心,也可能因為面試時間不足而完全講不到重點。

[錯誤例子]
S – 我在 XX 公司當業務時,負責 XX 客戶的訂單。
T – 我的任務是拿下 XX 訂單。
A -我去和 XX 客戶題案、報價,然後簽約。
R – 結果是我拿下了 XX 的訂單。

聽起來是不是像同一句話重複了四遍?

正確使用 STAR 架構,有幾個要注意的點:

開頭先有個簡單總結

回答的開頭,最好要有一個簡單的總結。兩三句話以內,簡單扼要說明情境+最重要的結論(參考金字塔原理 The Minto Pyramid Principle),不要一開口就從故事的情境講起。尤其是英文講不順時,直接上 STAR 很可能讓面試官等很久才等到他覺得對題的答案

S 和 T要區分清楚

情境:要交代產生這個事件的原因,還有自己在事件中的角色。情境的描述要夠廣,要夠有意義類似 business reasoning,要讓一般人也能夠理解的。也要針對問題,在這部分描述『為什麼時間緊迫』、『為什麼這個人很難搞』之類的背景。

例如:『我在XX公司擔任產品經理時,公司原本主要以『訪客管理』為主的產品,在 Covid 之後面臨風險,我必須要想辦法將用現有產品的 A、B、C 功能,快速 pivot 到新的產品線。

而不要說:『我被主管交代要用研發類似 A、B、C 功能的新產品。』 

任務:要從前面的情境迅速縮小到一個很具體的範圍。任務的表述要以『解決某個問題』、『達到某個目標』為主。

例如:『我要負責說服某人接受新的方案』

『行動』不要太瑣碎

描述行動,可以拆解成好幾步,但最好是 3 步以內(步驟太多時,要想辦法總結精簡),而且要有邏輯上的連貫。必要時也須解釋為什麼這個行動跟前面的任務有關聯。

例如:『我先和 XX 面談,了解他為什麼不喜歡我們的方案,發現他其實 …,我用 XXX 方法分析 XXX 資料,證明了… 其實不會受到影響。最後,我…

結果要做有意義的延伸

講述結果常犯的錯誤是只停留在『任務』的結果,而沒有更廣的延伸。另外,我們在寫履歷 bullet points 時,常用量化方式表現成果,但是在口語表達中,不要停留在量化的結果,而是要延伸到事件更長遠的的影響力,可以是對公司、團隊的影響,也可以延伸到個人的學習成長。

例如:不要只說『結果我拿下了這個 100 萬的訂單,公司該年的營收也成長了 20%』(不要把結果當成履歷的 bullet point),最好可以補充說『我從這件事認識到資料分析的重要,並且開始…』或是『後來 XXX 也成為公司的長期客戶』。


只要是框架,最忌諱生搬硬套。還是要注意,不是所有問題都適合 STAR 方法,還是要看問題具體是怎麼問的。例如問題是:『how do you deal with …』就要先給總結性的簡短回答,再視情況『舉例』『說故事』。